(四月二十日 第八版)
中國畫之六法,曰:“氣韻生動,骨法用筆,應物象形,隨類賦彩,經營位置,傳移摹寫”。學者心存淡泊,懷遠思深,有邁往不屑之韻,有堅固不易之操,口所不能宣,人所為盡識,展紙落筆,寫意寄情,所謂借筆墨以寫天地萬物而陶詠乎我也,斯可為畫。故曰,因其人想見其畫,今人亶亶起仰止之思。汩沒天真者,不可以作畫;外慕紛華者,不可以作畫;馳逐營利者,不可以作畫;凡此數者,無非沉浸於俗而絕非雅也。以言俗者,如村女塗脂,有韻俗、氣俗、格俗、筆俗與圖俗之別,又有市氣、匠氣、火氣、野氣、草氣之分。以言雅者,如金石書卷,有高雅、典雅、雋雅、和雅、大雅之類。避俗就雅,始稱文人畫。其特徵曰寫、曰超逸、曰天趣、曰不求形似、曰卷軸氣、曰人品高。此中品別,有氣韻、神妙、高古、蒼潤、沉雄、沖和、淡遠、圓拙、超脫、奇辟、樸實、縱橫、淋漓、清曠、性靈、色澤、幽邃、明淨、健拔、簡潔、精謹、雋爽、空靈、韻秀。
無論山水人物花鳥草蟲,第一論筆墨。書法佳、墨氣全,方有逸韻。有逸韻而後即之若溫,對之如見。用筆貴乎心使腕運,剛中帶柔,能收能放,使筆不可反為筆使。用墨貴乎濃不可癡鈍、淡不可模糊、濕不可溺濁、燥不可澀滯,用墨不可反為墨用,須入古人法度中,縱橫恣肆,方能脫落時徑,活潑新趣。須知中國畫無非將作者之精神性格,假筆墨滲入畫內,同時將所寫景物之神情,極其微妙特徵,假筆墨滲入畫內,以求發揮作者才華與景物神情之合併而謀氣韻生動之娛。譬如寫竹,始應領悟竹之勁節,參會宋人文與可、蘇東坡各家筆法之長短異同,一寫江南之竹,一寫川中之竹,一盡竹趣,一言磅礴,各俱面目,各俱獨到。其後元之李衎並其長而又創一格;迨明之夏昶更展天資,超越古人,遂云大成;石濤、鄭燮胥從此中過來,學一半撇一半而已。
苟有人焉,未窺文、蘇、李、夏,率意寫竹,其去國粹神髓,不亦遠乎?始學之士,初作功夫,處處是法,久則熟、熟則精、精則變、變則一片化機,皆從無法中出,是為超脫極致。或有筆不應起處而起,有別致;或應有順而逆筆出之,尤奇突;或有筆應先而反後之,有餘意。端筆在意先,格於雅正,靜氣運神,毋使力出鋒鍔,有霸悍之氣,有俗惡之目。若即若離,不妨遲緩,萬勿輕躁。只要拿得住,作得準,於焉風流瀟灑,阿堵中自有其高人才子風度。總之,一貴“胸有成竹”,二貴“骨力行筆”,三貴“立品醫俗”,四貴“氣韻圓渾”,五貴“心意潑辣”,六貴“疏爽淋漓”。如此,自能變厚清空聚,野逸溢於紙表。
(本文刊發於民國三十六(1947)年《中央日報》泱泱版)